临危受命的盛云龙

2014年03月17日    来源:全国征兵网

盛云龙

人物简介 盛云龙:1962年出生,1980年入伍,1986年退伍,浙江省湖州市依多金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 长。 是他,用短短8年时间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,发展成为年产值超亿元的国家级企业集团; 是他,在大别山老区扶贫,安排300多名农村青年就业; 是他,联合15名从军营走出的企业家向家乡5.8万名转业退伍军人发出倡议,共同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事业。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、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称赞他是"我军优秀退伍兵"。

1人格魅力

战士的魄力

1985年11月,当了5年汽车兵的盛云龙怀揣着650元退伍费和"两用人才"证书,回到家乡大运河的练市镇。他以军人的胆识和气魄只身闯上海,搞家电经营。到1991年,盛云龙的事业如日中天。恰在这时,镇领导找上门来:针织制衣厂已濒临倒闭,希望盛云龙看在全镇经济发展的大局上,挑起厂长的担子。

地处杭、嘉、湖平原的湖州市,素以生产优质丝绸而闻名,真丝面料货源充足,价格便宜。盛云龙果敢改做高档真丝服装进军国际市场的决策。他三下广州和深圳,1991年10月如愿以偿:第一笔高达126万元的出口服装订货单终于被他拿到手。

银行贷款已堵死。盛云龙用全部家产抵押,终于借来40万元。

款子有了,面料也进齐。谁知,外商突然来电,要这批成衣提前15天,赶在圣诞节前交货。

一连10多个昼夜,盛云龙没离开车间,全身心地扑在岗位上。很快,第一批产品出来了。大到款式,小到纽扣,质量完全合格。外商验货后竖起大拇指:"OK!"。第一笔生意破开荒赢利30万元。

短短4个月时间里,针织制衣厂扭亏为盈。

盛云龙对市场详细调查后,反复论证,当机立断:针织厂、丝厂、织造厂、砂洗厂、印刷厂、制衣厂、外地分厂逐步从快上马!

接着,工厂又从德国、意大利等国引进先进设备,成立"依多金"集团,连续4年利税超千万元,出口创汇居全市乡镇企业第一位。1993年后,集团跨入了浙江省先进企业、重点骨干乡镇企业、出口创汇百强企业、最佳经济效益企业、最大工业企业行列,并成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企业、"双优"三资企业。

战士的境界

1997年9月8日,丝都湖州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,全市纺织系统头号国有企业人民布厂被两家乡镇企业联合兼并--为首的一家乡镇企业,便是盛云龙的依多金。

就像5年前受命一样,当市领导为寻求人民布厂生存之道找到盛云龙时,他联合另一位退伍军人企业家--江南集团总经理沈震林,接过这条更大的"破船"。他不忍心看着这个为国家出过大力的企业陷入困境。这意味着不但要对布厂的1200多名员工生存负责,而且首期就要投资亿元资金更新布厂老化设备、偿还布厂欠下的7000万元债务。

实施兼并后,很快就垫上了布厂退休工人欠医院的医疗费。中秋节,两位老总又给每个职工送去了一份月饼。许多老职工找到盛云龙表示:只要企业能摆脱困境,再苦再累的工作都愿干!

盛云龙动情地说:"部队上常说不让一个战友掉队,咱们这些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富起来的人不为国家分忧,谁为国家分忧?"

正是靠着为国分忧的精神,他带头捐款70多万元,倡议全镇企业修筑本镇村级公路,使练市镇一年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梦想。自1994年起,集团出资全省7个贫困县的每个乡镇赠订《经济信息报》。如今,依多金集团的大部分职工都住进了近百平方米的新楼。

盛云龙当兵时,常随部队到大别山野营拉练。低矮的草房、贫瘠的土地……老区人民艰辛的生活情景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记忆里。当公司壮大后,经董事会同意,投资1000多万元在大别山建分厂,一次性解决了当地300多名农村青年就业。自1998年起,这家分厂年产年年值超千万元,创利近千万元。

战士的责任

世界"年轻首富"戴尔说过:"成功以后带来的是责任。"

盛云龙在那

盛云龙与军队、与国防建设始终有一种难解的情结。他主动请求上级军事部门在公司里成立了民兵组织,要求每一个中层以上干部都要参加"军事一日"活动,为支持本公司适龄青年履行服兵役义务,公司规定凡是应征职工,服役期间享受公司职工同样的待遇。浙江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编写了一本《国防教育读本》,他用政府奖给的1万元购买了3000本,赠给湖州市少年军校学员。

盛云龙说得好:"穿着军装尽义务,脱下军装尽责任。"近几年,集团为国防建设尽责任的举动不胜枚举:与国家民政部、总政治部、全国妇联、武警总部及全国一百多家报刊联合发起"依金金杯"征文活动,讴歌默默奉献的军人妻子;与《解放军报》联合举办退伍军人风采录征文,赞美在"第二战场"奋发有为的退伍军人;拍摄宣传《国防法》的教育片;集团又为贫困乡镇的民兵预备役人员赠订了《中国国防报》等军事报刊。

家乡一位应征青年因一时不习惯部队紧张艰苦的生活,刚到部队就跑了回来。盛云龙听说后,马上到小伙子家中做工作,用自己的经历讲述"艰苦同样是财富"的道理。成功者的启发是有感召力的。小伙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,表示回部队一定好好干,盛云龙专程驱车到上海,把他送上了归队的列车。

2人物事迹

共产党员、退伍战士盛云龙:十八次来到大别山

建党80周年前夕,浙江省湖州市练市镇的退伍兵、共产党员盛云龙又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的大别山区。这已是他第十八次进老区了。这次又像过去一样,他给老区人民送上了温馨的祝愿和经济扶持意向。在这之前,他办的扶贫企业已成为大别山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。

盛云龙第一次进大别山还是在80年代初,那时他在南京军区当汽车兵。部队拉练经常进入大别山,当汽车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时,老区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的情景让这位汽车兵心情沉重。那些天,他只好把部队发的津贴送给山里的孩子,使他们不辍学。但从此以后,使生活在这块诞生过数十万红军的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尽快富起来,就成了盛云龙的一个心愿。

3人物履历

临危受命

1991年,退伍5年后的盛云龙“临危受命”,出任了濒临倒闭的湖州练市镇一家针织厂的厂长。经过3年的努力,这家乡镇企业成了浙江著名的股份制企业集团,盛云龙也拥有了一部分股份。此时,这位农民的儿子又想到了大别山。在部队老首长的帮助下,盛云龙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六安市。这是一块未开垦的热土,土地肥沃,桑园茂盛。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,工业一直发展不快。支持地方办一家丝厂的念头在盛云龙脑海中出现了。

初见成效

当时许多人不理解:在盛云龙的老家有一个市场前景很好的医疗项目正等待资金上马,放着好的项目不上,到山沟里去办厂,这不明明是做亏本买卖吗?但盛云龙自有想法。一年后,他携资480万元帮老区办起了六安缫丝厂,300多名大别山人进了企业。经过他与工人们的日夜操劳,企业很快正常运转,第二年就实现利税100万元。这个数字虽不大,却是当地多年来少有的赢利数字了。后来他和同伴算了一笔账,这样的投资也许不是一种最好的企业投资,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考虑的应该是一本大账:支持中西部发展,帮助老区人民致富。

捐助灾区

此后,盛云龙每年要来大别山两三次。他与大别山人亲如兄弟,他们有什么要求,盛云龙尽量满足。六安厂里一个临时工家里经济困难,他一次就接济他1000多元。而他自己生活却非常俭朴,出差舍不得住像样的宾馆,一家人住在只有3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里。直率的山里人告诉他,老区经济不发达,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,缺少技术,“在‘输血’的同时还要注重‘造血’。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,盛云龙从大别山招收了300多名工人,去他的老家练市。小盛发给他们工资,让他们学技术、学文化,也让他们接受发达地区的新思想、新观念。如今,这批人中的大部分已回到了六安,他们成了老区致富的带头人。舒城县农民沈新富,在练市学到了许多技术手艺,也学到了市场经济的诀窍,回到老家后,自己办了一家小型织造厂,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,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。(蔡小伟)

4所获荣誉

盛云龙已获多项殊荣:全国新长征突击手、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、全国优秀科技创业转业退伍军人;浙江省及湖州市劳动模范、省最佳(功勋)乡镇企业家、省十大明星青年企业家、省十大杰出青年、省十大转业退伍军人企业家……在这些桂冠后面,盛云龙还有一个更令他自豪的荣誉-被浙江省委、省政府、省军区评为"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"和"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好经理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