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洲里十八里哨所:守卫祖国之门

2014年03月17日    来源:解放军报

“驻守在满洲里,屹立在国门前,八百里边防线上,战斗着英雄的边防团……”4天前,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官兵唱着团歌——《国门边防军》,把参加“和平使命-2013”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中方陆上装备人员,从满洲里铁路口岸送出巍巍国门。今天,记者听着这首豪迈的军歌,登上十八里哨所。

内蒙古与俄罗斯、蒙古国交界,在其八千里边防线上,一座座界碑、国门拔地而起,然而高大雄伟的还是满洲里第五代国门。

同行的呼伦贝尔军分区干事汪业盛告诉记者,在满洲里开埠的100余年间,伴随着国门由清末一根木桩变为十九世纪初的一个木制拱形门,沙俄、日本等列强相继粉墨登场,在中国的领土上主宰着满洲里的命运。如今,第五代国门已是长105米、宽46.6米、高43.7米的宏大建筑。这里成为中俄之间最大的陆路口岸,每年承担着中俄贸易60%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。

一座边境小城,历经百年沧桑,终究从黑暗走向光明。

国家不强、国防不坚之时,国门是国家的灾难之门、人民的痛苦之门;国家强盛,国防坚固,国门是国家的形象之门、人民的致富之门。

来到哨所值班室,鄂温克族战士唐岩双眼紧盯大屏幕上的监控画面。轻点鼠标,画面从39号界碑移至40号界碑,两个界碑之间边境情况尽收眼底。“监控设备里看到的画面,在北京也能看到,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并上报边境情况。”唐岩自豪地说。

和哨所官兵告别时,唐岩已穿戴整齐,准备去边防线巡逻。

才下执勤岗,又要踏上巡逻路。游客可以穿着短裙、T恤来游览观光,一睹国门风采;我们的战士必须裹得严严实实,头上扣上防蚊罩,背上背着急救包,因为茂密的水草中,等待他们的是一群群蚊子、毒虫。

来到这个边防团营区,记者见到了上等兵张健。小张新训期间,父亲突患脑溢血去世,他没有来得及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。父亲下葬那天,张健被授予了列兵军衔,他朝着家乡方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

“俺老家在中原,离这里实在太远了。但是,不管边防线离家乡有多远,守边就是在守家。”张健的话让记者肃然起敬。

大国之门要靠大国之兵来守卫,大国之兵要有大胸襟,战士的胸怀装得下祖国万里河山。

驶离该团营区时,天色已暗,满洲里市区灯火通明。此刻,你或许在和家人一起共进晚餐,或许在商场购物游玩……但是,作为大国之民的你可曾想过,此刻有多少边防官兵在披星戴月默默守卫着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