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兵与老兵不再一个“圈”里一个“圈”外

2015年02月27日    来源:解放军报

都知道部队有“首长信箱”,却从没听说过还有“班长信箱”的!

得知第39集团军某旅利用局域网开设了“班长信箱”,笔者直犯嘀咕:怎么和战士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班长,还要在网上设立信箱?有话为啥不能当面说,非得隔着屏幕在虚拟世界里讲?

沟通不易:新兵咋就真把班长当成了家长

“首长您好,我是高炮连班长汪洋,我与班里的新兵沟通起来有点困难,不知该怎样消除彼此的隔阂,请您指导!”旅领导打开网上聊天记录介绍说,新兵下连以来,班长骨干类似这样的求助帖不少。都说“班长是军中之母”,“班长是军中之父”,有的新兵还真就把班长当“家长”了,处处都有逆反心理;有的新兵有了心事,只和陌生人说,不找战友却找网友。这不仅影响到教育训练,也阻碍了他们成长成才。

缘何班长与新兵沟通会出现困难?原因就在于一个“圈”字。新战士马雪建坦言:“新兵训练时,战友们军衔不分高低,兵龄不分长短,大家感同身受,有了一个不分彼此的‘圈子’。下连后,在一些新兵眼里,班长和老兵是管理者。就像当兵前大家把家长、老师都屏蔽在‘圈’外一样,自然也会习惯性地把班长和老兵也划在了‘圈’外。”

汪洋也是一肚子苦水:自己煞费苦心地与新兵谈心交心,可总是被拒绝在心门之外;他们喜欢在网络世界里跟陌生人敞开心扉,可开班务会时却像闷葫芦似的。“军中之母”对上了“闷嘴葫芦”,汪洋班长直呼:新兵“启蒙人”不好当了!

投其所好:用网打开战士的心门

新兵老兵各成一“圈”,与“圈”外人缺少沟通,自己的心也会被“圈”起来。长此以往,一个战斗集体还怎么拧成一股绳?

一番调查研究后,旅党委洞悉原委:伴随鼠标和键盘长大的新一代士兵,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经验,有的问题怕丢人不好意思当面讲,有的问题搞不清楚不知道该怎么讲,也有的是心理自闭不愿意讲。旅党委“一班人”商议后,干脆来个“投其所好”:你喜欢用网,我就用网打开你的心门!他们借鉴“首长信箱”模式,为每名班长在网上开通信箱,很快就受到新兵的追捧。

来信:“姜班长,今天手榴弹投掷训练,我把弹投到了身后,事后大家都嘲笑我,以后没法再练了!”

回复:“像你这样的情况,我在当新兵那会儿常犯,战友们也笑,但笑笑就过去了,没有谁真的放在心上,也不会因此就把你看扁了。明天我再教你个窍门,只要自己坚持练习,我相信你一定不会比别人差。男儿当自强,心胸要宽广,咱军中男儿连流血都不怕,还怕别人笑!有班长帮你,放心!”

打开班长姜云峰的信箱,笔者看到了许多这样的问与答,哪怕是新兵的寥寥数语,他都给予细心周到的解答。姜云峰说:“‘班长信箱’最大的优点就是允许匿名留言,网上没有职位差别,没有上下级之分,也就少了一堵无形的墙。”

悬丝把脉:隔空对话变成心与心交流

在新兵熟知和习惯的网络世界,隔空对话渐渐成为班长对新兵进行“悬丝把脉”的那根神奇的线。网络上几个回合问答下来,班长的“家长范儿”变了,“亲”、“萌萌哒”等网络语也开始在邮件里“蹦跶”,新兵的“圈”开始慢慢扩大、消散,现实工作中班长与新兵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……

指挥连通信班新兵于成奇,班里人都叫他“沉默”。班长夏飞几次找他谈心,于成奇始终不愿打开“话匣子”。一次考核时,于成奇由于脚伤复发在五公里奔袭中成绩不合格,旁人情急之下埋怨他拖了连队后腿,夏飞却依旧天天为他清洗敷药、端水送饭。这一切,于成奇看在眼里,记在心中。

几天后,生性腼腆的于成奇通过“班长信箱”吐露了心声。原来,他入伍前生活在单亲家庭,打小喜欢用戒备心理看待一切,如今总想和战友交心,却常常欲言又止。夏飞通过信箱细心聆听小于的故事,随即用心回复了一封长信。

“班长信箱”里的这一来一回,让敏感的于成奇发现班长真的懂他!慢慢地,他跟班长打开了“话匣子”,也和战友们打成了一片。夏飞还帮他“私人定制”了训练计划,于成奇很快被评为训练标兵。

“班长信箱”连着老班长和新战士的心,虚拟世界的无声交流,擦掉了现实世界中的“圈圈”。“成绩的背后是‘懂得’,懂得的根基是‘倾听’,倾听的桥梁是‘信箱’。班长懂我,谢谢班长!”解开心结的于成奇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