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炮兵团"精品课"被官兵戏谑为"样板戏"

2015年02月27日    来源:解放军报

侯继成、特约记者李志涛报道:“请大家看板画,这是我手绘的多用途导弹侦控打击信息流转图……”2月中旬,某炮兵团导弹营训练场,教练员李晓龙的“精品课”如期开讲。1个白板,1根记号笔,3枚坦克兵棋就是他的全部“家当”。少了往日“样板式”精品课的幻灯课件和讲课时的慷慨激昂,多了面对面的深入解析、探讨互动,赢得官兵阵阵掌声。

谁曾想到,就在数月前,让该团教练员引以为傲的“精品课”曾一度跌入低谷。

点击该团网上“议训堂”,官兵的吐槽历历在目。网友“兵不解甲”:“很多专业骨干,目标都盯着比武夺魁,准备的所谓‘精品课’不过是在‘炒剩饭’,让人听了不解馋。看他台上讲得累,我们台下打瞌睡。”

有的说,个别“精品课”只重用华丽的词藻和精美的幻灯博彩头,对新装备的理论、性能讲得头头是道,可在一些实际操作、故障排除等重难点问题的解析上并不深入,感觉华而不实。

有的干脆戏谑地称之为“样板戏”:“文课看幻灯,武课看队列,这就是大多数骨干的授课模式。”

熬心费力准备“精品课”,没想官兵们并不“买账”。这事引起该团党委深刻反思:“教学不能一味追求形式、只图好看,要看战斗力能不能得到提升!”

“精品课”不受欢迎,关键在于教练员把“怎么讲”看重了,“讲什么”看轻了。随后,该团对症下药:对教练员队伍进行再审核,先考专业技能,再赋教学资格,不合格的重新“淬火”;组织教练员围绕“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”等问题进行讨论,端正练兵思想,把正教学导向。

前不久,二营教练员张凯明关于炮长终端面板操作的“精品课”在测评中未能通过,被要求“回炉”。营里专门让杨国等技术骨干帮带,经过半个月的研究和修改,他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,还学到了以前没有钻研到的信息化终端应急处置技巧,帮助他在演练中成功处置了一例终端故障。

该团还以训练实效为准,把“提升战斗力的多少”作为衡量授课质量高低的尺子,定期组织授课观摩,让教练员之间互相学习借鉴,随机抽选课题随机能讲,把“精品”还原到寻常。一些摆石子、画板画、推兵棋等简易实用的授课方式重新被搬上讲台,同时让多个教练员对同一课进行多样化教学,并对收集梳理的重难点问题“集体会诊”,逐一解决,整理成册后再指导教学训练实践。

风气一变气象新。如今,教练员集中精力破解教学训练难题,“精品课”变成“寻常课”,更加贴近训练实际,官兵们听课后受益匪浅。前不久,在该团组织的比武竞赛中,60%的比武尖子都是新面孔,新增的18名瞄准手、6名车长和5名导弹发射手全部胜任本职岗位,整体训练成绩优秀率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。

训练场上“内容为王”

■柳 刚

抓训练,基层官兵有句口头禅:“高标准落实”。这一出发点无疑值得肯定,但有的人为了达到所谓的“高标准”,使偏了劲、下错了力,在不该做的事情上费尽心思,“舍本逐末”,一味追求形式、只图好看……如此这般,不可避免地滋生出军事训练中的种种形式主义。

马克思曾说:“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,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。”形式与形式主义,仅仅一步之遥。办好事,须必要的形式包装。可如果只追求“包装”不讲实效,那就是形式主义了。

抓训练作风转变、杜绝形式主义,部队各级必须坚持“内容为王”,把对“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”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。今后,再抓什么训练,广大战友不妨先在心里问问自己:这样做,对战斗力提升有益吗?在未来战场上管用吗?